今天,不讲大足,也不说联赛,小圈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特别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遥远的藏东高原,一个叫洛隆的小县城——一个人迹罕至却又美得让人心悸的地方。
洛隆县马利镇,地处于西藏东部的昌都,是传说中格萨尔王与“炯巴人”为争夺食盐而发生交战的地方,也是我们常说的“康巴汉子”的故乡之一。
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的小县城,有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小学老师,在山脚下的废弃青稞地里,开辟出了一个足球场。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群衣着不一的孩子,在一座只画了线的简陋足球场上,追逐着一只已经脏得看不出颜色的皮球。
藏区高原,空气稀薄,紫外线直射,天天刮大风。足球场没有草皮,也没有球门和球网,更别说看台和遮棚。冬天下雨下雪的时候,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冰雨和雪水混进霜冻的土地,整个场地泥泞不堪。
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一双像样的球鞋,有的人甚至穿着塑料拖鞋或者赤着脚奔跑……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未能够阻止这些热爱足球的心脏,在这个尘土飞扬的黄土地上跳动。
1.小学体育老师南加巴邓
这个年轻的小学老师叫南加巴邓,届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本科生。年从西藏民族大学毕业的他决定返回老家洛隆,做了马利镇第二小学的老师,教孩子们藏语和体育,还负责德育工作。要说实话,南加也并不是没有想过要在毕业后进入大城市打拼,但是不知怎么地,他对这片生养他的土地的感情总比想象中的要深切。
可能是受世界杯或是其他一些国际联赛的影响,乡里喜欢足球的孩子不在少数——从大学到小学都有,最小的只有小学三四年级。村委会上的小篮球场上时不时会看到哥哥带着弟弟踢球的场景。
大学时期的南加巴邓然而他很快发现,学校里,乃至整个镇上,都没有足球场地。孩子们只能在一些空地上踢着玩,因此他们看起来并不是像在踢足球,反而更像是追着球满地疯跑。而如果想要去“真正”的球场踢球,则要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去多公里外的县城,那里是方圆百里唯一的一座足球场。
村里从小学到大学的孩子,如果想要认真地踢球,只能去山脚下的空地。那里是一片废弃的青稞地。
那是一片空地,但仅仅也只是一片空地而已——没有草皮,更没有球场标线,有的只是光秃秃的黄土,裸露的岩石,和开垦后又荒芜的痕迹。晴天时沙砾伴随着大风漫天飞扬,阴天时雨雪夹杂着寒气满地泥巴。然而,这已经是乡里周围所有热爱足球的孩子们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场地了。
但是尽管条件恶劣如此,这似乎丝毫没有影响孩子们踢球的热情。
2.“屋脊”上的足球场
从设施良好的西藏民族大学毕业的南加巴邓心有不甘,也心疼那些只能在生长野草的荒地上踢球的孩子。
于是,在年冬天,由南加带头,带领着乡镇里的孩子们,着手改造这片空地——其中,还有很多学龄前的小朋友。他们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把地上的碎石头和垃圾都清扫干净,再用新买来的白色涂料和量尺给球场画上球场线,一个简易的球场就这样诞生了。
据南加介绍说,场地在群山环抱的谷地里,海拔三千五百多米。球场离村庄很近,交通方便。乡里的孩子如果想来踢球,走几步路就到了。
虽然说尘土和场地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但是这对马利镇这些热爱足球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是几乎可以等同藏历新年那般的快乐了。
“小朋友们都特别开心,我们都很幸福。”回忆时南加如是说。
3.山脚下的足球赛
除了开辟了足球场地,南加巴邓还在年创立了乡间联赛。每年都有四次不同的比赛,从初高中到大学,每个年龄段的的孩子都可以参加。那年,他只有大二。
创办联赛的时候,足球场并没有改造好,只是一片原始的空地。南加巴邓介绍说:“那时候,就用一些小石子放在球场的四个角,挨着小石头对齐的就是球场的边线。”
一晃三年过去了,联赛也顺利地连续举办了三年,参赛范围已经拓展到全乡的全部8个村,8支参赛队伍,每队7-9个人。情况好的时候,算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