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光辉岁月:爬雪山从这里开始,越是艰险越向前
“长征万里险,最忆夹金山”。年6月,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甩掉国民党追兵后,来到夹金山下,爬越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爬雪山、过草地这段艰难而伟大的征程由此开启。
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地被白雪覆盖的石碑
车辆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不一会儿,眼前已是白雪皑皑。60多公里路程走了近2个小时,终于来到位于夹金山下的藏寨——硗碛。再往前,就是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地。
和不少大山里的村寨一样,硗碛原本罕为人知,却因为年红军的到来,使它成为建党百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页。
今天的夹金山上通了公路,但山势依然险峻
停车新寨子,站在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地,眼前是上山的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这里,是红军翻越夹金山的起点,脚下的路,正是红军当年走过的路。
这条路被当地人称作“红军小道”,全长约30公里,顺山弯曲,从夹金山脚头道水沟起,经二道水沟、筲箕窝,至夹金山垭口王母寨。
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地
深一脚、浅一脚,厚厚的积雪让行走格外吃力,我们的鞋很快被打湿,尽管有阳光洒在身上,阵阵寒风还是让人忍不住裹紧了外套。“当年红军翻山的时候衣衫单薄,有些只穿着一双草鞋,而且那时的气温比现在还要低,积雪还要厚。”宝兴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朱樊刚一边走一边说。
夹金山垭口海拔米,山顶终年积雪。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后,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曾这样描写夹金山:“从山上极目远眺,地平线上雪峰兀立,与加拿大的洛基山脉一样巍峨。顶峰在树线之上,高耸入云。后来修的公路呈之字形盘旋而上。在这里,所有的绿色都不见了。山成了光秃秃的一片褐黄,不久便是雪的世界。即使在五六月间,也还是厚厚的积雪,一直铺到峰顶,铺到雪山的另一边。”
夹金山垭口海拔米
红军队伍中大部分是南方人,从未经历过这样高寒缺氧的环境,翻越夹金山成为他们长征开始以来最艰苦的一关,也成为红军战士记忆中最难的一段路。
据红三军团副参谋长伍修权回忆,最初走步喘口气,后面改为50步,最后降到30步,“但不能再减少了,走不动也得走,否则只有永远躺在这里。”杨成武将军也曾回忆:“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人们头晕脚软,一步一停,一步一喘。”
最终,中央红军用了7天时间翻越夹金山。朱樊刚介绍,这几乎是红军长征中行军最慢的一段。
其实,当年红军可选的路共有三条路。第一条是雪山以西,走一条商队往来的路线,但路程较长。第二条,走雪山以东一条路到松潘县,但沿途遭受国民党进攻的危险极大。第三条,才是这条连当地居民都不走的山间小径。“这条路可以避开国民党部队,受到的干扰少、阻力小。”朱樊刚说。
越是艰险越向前。红军翻越夹金山,铸就起一座不胜不休、勇往直前的历史丰碑。在位于宝兴县城的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里,挂有8位元帅、7位大将的照片,他们都曾在长征中翻越夹金山。
②星火燎原:红军与群众心连心,为向导取名“马登洪”
在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地,川观新闻记者见到了硗碛当地人马花。这位藏族姑娘给我们讲了她爷爷和红军的故事。
红军向导马登洪
“红军来之前,国民党说他们红眼睛、蓝鼻子,不是好人。”马花说。没想到,红军到了,对大家秋毫无犯,“爷爷跟我讲,他们看上去都是十七八岁的娃娃,有些还受了伤,也不进屋,就躺在道路边休息,吃自己带的炒米,喝溪沟里的凉水,没拿藏民一点东西。”
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里参观的游客
红军翻越夹金山时,马花的爷爷主动给红军带路。“爷爷说,红军是好人。自己当时也不比他们大多少,不该一直躲屋里。”
手提一盏马灯为红军带路,与红军分别时,红军以马灯、红军为谐音,为马花爷爷取了一个汉族名字:马登洪。“从此,我们子子孙孙都姓‘马’。”马花说。
在宝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秋日的硗碛
在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里,一组场景画再现了当地人对红军的支援:运粮食,配合红军作战;架设桥梁,抢修栈道;赶制军需品,发动青年参加红军……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走到哪里,就把革命主张宣传到哪里,为人民谋幸福的主张更是深入人心。
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
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仅在宝兴就有余名优秀儿女参加红军。红军离开后,反动武装派人铲除红军标语,收缴红军遗物,但在宝兴人民的精心保护下,仍然有象牙印章、干粮袋、马灯、马刀、手榴弹、梭标、炮筒、铁锅、铜盆,苏维埃分田证、银币、铜币、布币,红军石刻、墙体、岩体标语,红军识字读本等大量红军遗物保留下来。
纪念馆中,还藏有一份红军出版的《不胜不休》报。“‘不胜不休’已经成为一种宝兴精神。”工作人员说。在5.20、4.12地震后,宝兴人民正是发扬这种精神,在灾后重建起一个更加幸福美丽和谐的新宝兴。
③传承不息:整合红色资源,长征精神代代传
在宝兴,有不少人一直在寻访和整理当年的历史。
两年多前,朱樊刚听说有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了解红军当年在宝兴的情况,就和几位伙伴一起去寻访。“开车到硗碛镇上,一边打听一边找,爬了大半天的山路,最后在一个偏远的小山坡上找到老人的家。”
夹金山上,红色精神丰碑永驻
但红军在宝兴时,老人也只是孩子,很多事也是听长辈讲起。时光荏苒,这段时光的亲历者越来越少,对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就更加重要。
“不管时间过去多久,长征精神都要一直传承。”令人欣慰的是,充分挖掘历史的基础上,新时代长征精神的传承有了更多载体。
毛泽东朱德长征旧居
一路行来,在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地、毛泽东朱德长征旧居等地,记者都能见到一块“夹金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的牌子。“我们整合了宝兴境内9处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革命遗址遗迹资源,集中打造红色文化研学产品。”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在新时代弘扬好长征精神,学院精心设计了5条精品教学路线,形成覆盖全域的教学网络。
原标题:《走进初心地(-)
翻越夹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