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宝藏70年巨变中国青年报

最新数据显示,西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年的2.64亿元增长到年的.5亿元;青稞产量、牦牛出栏头数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12.2%、25.2%,连续6年粮食产量稳定在万吨以上。

截至年,西藏建成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万亩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新增14个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覆盖所有乡镇。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65%。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57亿元,比“十二五”末翻了一番。

这是西藏山南市乃东区的农田(无人机照片,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司源摄

家住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亚堆乡曲德沃村的次仁央宗老人站在田地旁,静静地望着绿意盎然的青稞田。87岁高龄的她亲眼见证了几十年来西藏农牧业的巨变。

对于次仁央宗老人来说,旧西藏的记忆充满了苦楚:“生为人,过得却像牛马一样,填饱肚子就是奢望。父亲一天到晚给当地农奴主劳作,换不来一顿饱饭。”

家住西藏山南市乃东区亚堆乡曲德沃村的次仁央宗老人。左:次仁央宗老人的肖像。右上:次仁央宗老人在晒牧草。右中:次仁央宗老人的身份证。右下:次仁央宗和子女的合影。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6月3日摄

在旧西藏的黑暗年代,占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及其代理人几乎占有西藏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河流、河滩以及大部分牲畜。占人口95%的农奴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遭受着沉重的赋税、乌拉差役和高利贷盘剥,挣扎在死亡线上。

年西藏民主改革,次仁央宗获得了人身自由,分到了农田、牲畜,与广大历经苦难的群众一道迈入了西藏发展的新纪元。西藏农牧业从此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各族群众也创造了西藏农牧业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社区居民在参加春耕仪式(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全区农牧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6年保持全国增速第一。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是有史料记载的年的倍。

同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让西藏农牧业发展更具活力。山南市乃东区克松社区将亩土地用于流转,七成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得以外出务工。农民还能得到土地流转费、田间劳务费和土地托管分红等收入,社区人均年收入超2.5万元。

西藏昌都市八宿县然乌镇康沙村村民在收青稞(年9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近年来,随着西藏农牧业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老百姓的收入同步提高。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江当乡龙桑村村民旦增,这几年选择把青稞卖到家门口的德琴阳光庄园有限公司。这家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年青稞加工产量在10万吨以上,带动周边种植户实现增收多万元。

“他们会上门收购,价格比市场价还高。”旦增说,“我吃了一辈子糌粑,没想到青稞加工成的特产很好吃,而且还能做出这么多花样。”

在西藏奇圣土特产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在分装牦牛肉(年12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为保证特色农产品的高质量,西藏下一步将围绕青稞、牦牛、藏猪、藏鸡、藏羊等高原特色种质资源,坚持保护利用高原特色品种和探索引进优质品种并重,实施种业提升工程,力争到年青稞良种覆盖率达95%,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40%以上。

文字记者:张兆基、李键

海报拍摄:普布扎西、孙瑞博

海报制作:张宸、旦增努布

来源:新华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9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