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大骨节病”公益项目造福藏民。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4日讯(记者罗兰 通讯员陈有为)“坐着轮椅来,走着回家乡。”11月24日,平生第一次出藏的仁增拉姆怀着消除病痛的期待飞抵武汉,医院金银湖院区。一周前,协和医护团队赴西藏山南、昌都筛查,确定本批次来汉的7名严重大骨节病患者。未来二周内他们将在汉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和康复治疗。
医院骨科叶树楠教授赴藏为当地患者进行大骨节病筛查。
“大骨节病”公益项目造福藏民
大骨节病是西藏地区高发的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不少藏民长年未进行治疗,出现关节畸形、长年疼痛,落下终身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目前可通过关节置换手术,让大部分患者解除病痛,恢复自理能力,回归正常生活。自年以来,湖北省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积极整合医疗机构、科技企业等社会资源,将治疗大骨节病作为健康扶贫援藏重点。
“从医疗费用到交通食宿,患病藏族同胞和同行家属都不用掏一分钱。”本次“治疗大骨节病,助力乡村振兴”公益项目由湖北省建藏援藏协会组织协调推进,湖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武汉医院、山南市卫健委、昌都市卫健委鼎力支持,武汉嘉一三维、湖北能源、华新水泥支持和捐助。
据介绍,“国家实行改水、换粮、迁徙,推动公益救治,目前以历史遗留患者居多,自年起西藏已经连续3年无儿童新发病例。”湖北省建藏援藏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大骨节病治疗公益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来汉接受关节转换手术的藏民仁增拉姆与远在家乡的外孙女视频聊天。
武汉医护顶着高原反应筛查病患
11月15日,医院骨科叶树楠教授带领该院医护团队抵达进藏第一站:山南市乃东区,队员们一下飞机就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心慌、气促……经过短暂吸氧,大家顶着高原反应立即投入筛查,确定2名重症患者来汉。“近些年来,乃东患者得到积极治疗,老病人越来越少了。”第三次进藏的叶树楠教授感到欣慰。
11月17日,医疗队赶赴昌都市,八宿县是西藏大骨节病的高发区,其中不少是20年前出生的、正值青壮年的藏族同胞。严重的高原反应令队员们通宵难眠,但跋涉的脚步并未停歇。18日早上6时,医疗队翻越海拔m的业拉山,经过凶险的怒江72道拐,行车5小医院,当天下午筛查出34名病患,从中遴选出5例病情最重、手术难度最高的病人,将护送到武汉手术。
在医院金银湖院区,叶树楠教授、张波副教授为藏族患者达瓦卓玛查房。
生活在福利院的卓玛等来“好医生”
来自山南桑日县的达瓦卓玛是7人当中病情最为严重的2名患者之一。24日上午,卓玛躺在协和金银湖院区病房骨科病房,神态宁静。通过护送她的福利院工作人员央吉的翻译得知,40岁的卓玛8年前患上大骨节病,近三四年病情越来越严重,两条腿只能蹒跚前行,最疼的时候脚不能点地。因父母早逝她长年生活在当地福利院,去年看到同村的患者免费治好了,卓玛欣然来汉。
隔壁病床上,仁增拉姆正开心地和远在家乡的小外孙女视频通话。随行的丈夫告诉记者,妻子患病已达13年之久,平时只能拄拐杖行走,稍走多路就疼得直哭。失去了劳动力,一家人的收入直往下掉,拉姆心急如焚。县里医生说国家资助重症病人免费来武汉治病,拉姆赶紧让医院报名筛查。
协和医护团队前往昌都市八宿县筛查大骨节患者。
他们有望独立行走回归正常生活
当天上午,叶树楠教授为卓玛查房,他细心触诊介绍病情:双膝僵硬,右膝关节外翻,左髋关节坏死严重,这次可先为卓玛置换两处人工关节,视术后康复情况,再看能不能把右边膝盖的也换了。
叶树楠教授还保留着年为藏族大骨节病患者制作的3D打印模型。
“藏族同胞的厚望是沉甸甸的责任。”叶树楠教授为这次来的每一位患者提前打印患处3D模型,以此为依据预演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情况。其中一位患者天生关节过小,叶树楠教授便从外地为其找来最小的置换假体。在叶树楠教授办公室,还存放着年3名藏族大骨节病患者的髋关节、膝关节3D打印模型,留下宝贵的资料。
叶树楠教授说:通过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手术和10余天的康复治疗,这些坐着轮椅来的藏族同胞,将有望抛开轮椅和拐棍,体验独立行走,未来回归正常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